当下的国产剧有三大“套路”。
第一个“套路”——“尬景”:谈判都去华尔街,恋爱都去巴黎秀,随便打开一部剧,头两集都要发生在国外,一窝蜂的去国外取景、去欧洲拍摄,以求“高大上”。
第二个“套路”——随着《战狼2》和《红海行动》的走红,一大批以海外安保为题材的剧集闻风而动,打抢都去唐人街,开炮都去索马里。
第三个“套路”——帝王将相、后妃佳人的故事泛滥,主角不是皇上就是将军,不是公主就是皇后,是将军还得是空前绝后的将军,是皇后还得是千古不朽的皇后。
除了“套路”,剧的集数也像拉面一样越拉越长,没有80集都不好意思叫自己“大古装”;剧名也越取越奇怪,甚至出现了带有转折关系的长句,剧名连业内人士都表示“不懂”。
3月13日,2018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在上海举行,来自广电系统、电视台、500多家影视公司的千余名业内人士出席,这是一年一度的电视界盛会。
▲王磊卿
观众到底需要怎样的电视剧,2018年的电视剧会走向何方,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。
采写:南都记者余亚莲 发自上海
版面编辑:汤颢 微信编辑:叶深
编辑助理:陈彬彬
遗憾:
剧名长到看不懂
13日的制播年会,电视剧行业“大佬”们各抒己见,发言很多、论坛也不少,其中,SMG影视剧中心主任、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的发言最火爆、最敢言。
王磊卿说,现在的电视剧剧名向“长长长”的方向发展,由最早的两个字的剧名发展到了三个字的剧名,然后又发展到了动宾短语。
自从《伪装者》播出之后,叫“者者者”的电视剧一抓一大把。然后,又有了《警犬来了》,又一窝蜂地叫《**来了》。
再后来,剧名变成了带逗号的复句,比如叫《结爱,我的千岁大人》《初晨,是我故意忘记你》之类的。
到了2018年,王磊卿神吐槽:“电视剧的剧名我都不会念了,现在变成了带有转折关系的长句,比如《我不喜欢这世界,我只喜欢你》,加在一起12个字,真的有必要吗?
其实就是一句话‘我喜欢你’,为什么一定要取12个字的名字”?其实作为业内人士,王磊卿的吐槽已经很委婉了。
网友们的吐槽则更狠一些:在前段时间,七个字的剧名很是流行了一阵,比如《春风十里不如你》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《秦时丽人明月心》《人间至味是清欢》《花谢花飞花满天》《花落宫廷错流年》……
就连去年的口碑大剧《军师联盟》都有一个很拗口的名字,到底有多少观众能准确地说出该剧的全名?
其实它叫《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》和《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》,这么复杂的名字不是在增加观众的记忆障碍吗?
再举个例子,备受期待的IP剧《凉生,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》,是为了尊重原著取了和原著一样的名字,但确实也属于“带逗号的复句”。
电视剧剧名的吆喝词太长了,会不会模糊了真正的戏核?这么长的名字到底想表达什么?
王磊卿真诚的希望,制作方能不能把片名缩一缩、把卖点藏一藏?“给自己多一点自信,也在这个记忆爆炸的时代给观众一点便利。”
集数拉长成兰州拉面
除了剧名长长长,集数也长长长了。
王磊卿说:“我刚开始干这个工作的时候,一部剧40集已经够长了,后来发展到50多集,再后来就有了80集的电视剧了,接下来还可能会有100集。”
他的这番话,很多古装剧都可以对号入座了,《大唐荣耀》两部相加有60多集,《楚乔传》67集,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74集,《海上牧云记》75集,《武媚娘传奇》82集,《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》、《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》两部相加有100集,尚未开播的《如懿传》和《赢天下》看上去也是奔着100集去的。
王磊卿指出:“我们现在的古装剧,没有70集、80集,都不敢叫古装大剧?但是集数这么长,其中到底有没有注水啊?以后会不会像兰州拉面一样越拉越长啊?”
注水现象肯定有,观众的吐槽也越来越多了,一句话总结就是——国产剧形成了“龙头、烂尾,水蛇腰”。
电视剧是按照集数卖钱的,集数越多利益越高,为了追逐高盈利,剧情副线高过主线。过长的剧集导致注水事件频发,损伤了艺术魅力,影响了可看性,也导致观众失望、舆情非议。
王磊卿呼吁必须瘦身,“观众需要的是50集以下、不掺水的干货剧,市场也需要30集左右快节奏的创新剧”。
孵化时间越来越短
与剧名越来越长、集数越来越多形成对比的是,电视剧、网剧的创作,孵化时间越来越短了。不要说三五年打磨一个剧本了,有时候一年的时间都没有。
一般的美剧,12集的剧本要耗时6个月,但部分国产IP剧50集到60集,剧本5个月速成。
“剧本被压缩成了压缩饼干,只见套路不见灵感,更难有文化底蕴”,王磊卿说,“对于这种行业现象,该背锅的是行业对于大IP的粗放式经营,对于这种商业上的急功近利,我们应该警惕”。
套路:
谈判都去华尔街,恋爱都去巴黎秀
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情绪之下,电视剧还出现了各种“套路”。
第一个“套路”就是“尬景”——谈判都去华尔街,恋爱都去巴黎秀。随便打开一部剧,都需要去国外取景,都得到欧洲拍摄,为什么呢?显得高大上啊,还有人说,卫视希望剧要洋气啊。
就拿半年内播出的电视剧来说事儿,《恋爱先生》、《谈判官》、《一路繁花相送》、《老男孩》……
每一部都市剧的头两集都发生在国外,无一例外。
对于片面追求海外拍摄的所谓华丽,王磊卿吐槽:“完全没什么必要,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注意力放在电视剧的制作环节上,除了必不可少的海外拍摄,都节约一些银子,因为卫视是不会为这种大场景过多的买单的”。
他指出,电视剧领域里的“工匠精神”,不在于海外拍摄的跟风,而在于影视制作环节中的服装、化妆、道具、美术,要有创新、有匠心,要落到实处。
套路:
打抢都去唐人街,开炮都去索马里
随着《战狼2》和《红海行动》的走红,军事题材也要跟风了,一大批以海外安保为题材的剧集闻风而动。
王磊卿指出,在这样的情况下,要警惕的是,以海外孤胆英雄为名的新一轮动作悬浮戏会不会又泛滥起来?曾经我们重口吐槽的抗日神剧会不会又借尸还魂,又变成当代的动作神剧?
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剧?
他说:“要展现民族自信和气度,要有面对人类命运的共担当,要有追求和平的价值导向”。
大女主、满街走,后妃公主多如狗
还有一个现象是,在电视剧领域,帝王将相、后妃佳人的故事过度泛滥,主角不是皇上就是公主,不是将军就是皇后,是将军还得是空前绝后的将军,是皇后还得是千古不朽的皇后。
“我们哪里有那么多的宫殿去容纳它呢?显然,古装女性成长题材被过度消费了,人人都爱女一号,片面夸大了古代女性的作用,这常常不符合历史”。
王磊卿呼唤,厘清古装剧与历史剧的分界:古装剧不等于历史剧。
历史剧要基本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,重视特定阶段的历史细节,通常采用正剧的表现手法,真正优秀的历史剧不是历史文献的CTRL+C/V,而是在创作上,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。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,提升剧作的文学空间、戏剧空间、影像空间和虚构空间。
而古装剧无真实历史背景,可以用想象的故事构筑一段戏剧空间,大多根据网络IP改编,爱情、个人功名是主要的戏剧动力。但即使是架空的古装剧,也要遵循历史氛围的真实,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。
王磊卿说,“我们呼唤历史正剧回归,我们也期待古装偶像剧去除浮躁,走上品质之路!”
他认为,古装历史剧精品之路=内容深度+文化内涵。
他说:“除了帝王将相、后妃佳人的权谋文化、后宫文化,五千年的文化中还有书香文化、商旅文化、海洋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游牧文化……都可以挖掘、展示。
还有,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、仁义礼智信,这些优秀品格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,它们应该成为中国电视剧海外输出、寻找世界观众认同的一种思想内涵。”
预测:
军旅题材即将涌现“爆款”
对于2018年的电视剧行业预测,王磊卿预计,新军旅剧会是一个方向,12年前曾有一部震惊电视剧界的《士兵突击》,12年后,新军旅题材会卷土重来。
“张扬热血脊梁、弘扬民族自豪、文化自信的新军旅剧即将涌现爆款”。他说,12年一轮回,12年前的《士兵突击》成为永恒的经典,今天,我们也呼唤新的“不抛弃、不放弃”精神,希望看到新时代中国军人真实的精神风貌。
科幻剧不能成为外星霸道总裁
他还预测,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,观众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日益高涨,“未来”是什么样,成为富有强大收视吸引力和商业开发价值的影视元素,中国科幻剧的时代也许即将到来。
但是,有品质的科幻剧不仅是偶像科幻剧,“科幻不能仅仅成为外星霸道总裁的点缀元素;不能仅仅是特异功能剧,不能仅拥有灵异等伪科学外衣;不仅仅是五毛特效剧,单有CG还远远不够”。
品质科幻剧需要以科幻思维建立符合戏剧规律、富有创新想象力的科幻世界观;需要在欧美科幻世界之外,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科幻影像体系;需要在CG技术以外,发展高精度模型、微缩摄影、特效道具、特效化妆等一系列特效工业化流程体系。
文物保护剧整装待发
王磊卿认为,除了军旅剧和科幻剧,2018年,文物保护剧整装待发。寻宝、鉴宝,主人公为了保护文物而战。
这些剧取景神秘诡谲,故事新奇诱人,如果能挖掘古董行业的精髓,溯古通今,并把握好“文物鉴宝+科学考古”的度,文物保护剧将脱颖而出。
翻译一下他的话就是,“盗墓剧”是不符合审查要求的,但是,如果是保护文物和科学考古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周播剧场不能成为古装剧消化池
另外,针对季播剧、系列剧、周播剧,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很显然,在国产剧领域里周播剧、季播剧遭遇了一些挫折,一般到第二部就不好看了, 很多人都在说“逢2必衰”。
王磊卿认为,这是因为很多剧把第一季做得很长,该讲的都讲了,第二季的时候就开始注水。
季播剧要控制长度,第一季要短短短再短,控制在20到30集的范围之内,还需要有相对稳定的主演阵容。不能第一季是一拨演员,红了之后就不愿意拍第二季了。
他还提出,最好的周播剧和季播剧都是边拍边播的模式,中国在边拍边播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。
那么,针对一些品质有保证的系列剧,能否部分试行边拍边播的模式?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审查支持。
就现状来看,目前的周播剧场大都在“消化”黄金档不能播的古装剧。
王磊卿指出,周播剧场不能成为滞销古装剧的消化池,它要的是奇特的精品剧,要进一步提升周播剧场的商业价值,但如何探索周播剧的可复制盈利模式,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范例。
数据:
除了王磊卿的精彩发言,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总监龙长缨也披露了2017年电视剧的播出与收视情况,公布了一系列数据“干货”。具体如下:
九成公司一年只做一部剧
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份额逐年下降,中央级频道电视剧收视份额持续提升。
电视剧行业处在一个“缩量提质”的阶段。自2013年以来,电视剧产量逐渐紧缩,行业“去货库”的迹象凸显。
从制作机构来看,一年只做“一部剧”公司在递增,几乎占了整个行业的九成。为此,影视制作机构的竞争属于典型性的“分散竞争型”,大型制作公司的行业控制力有待加强。
剧王是《人民的名义》和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
从电视剧播出的题材来看,连续三年,军事斗争、反特谍战、近代传奇、都市生活,这四类题材占据播出总量的六成,其中,军事斗争题材播出量最大。由此可以看出,题材相对固定化。
2017年上半年的剧王是《人民的名义》,全国首播平均收视率3.,且平均每天有超过1.5亿的微博阅读量,其点播、回看的数据也非常高,点播、回看的时移收视已经占到首播收视的1/7。
下半年的剧王是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,100城首播平均收视率为3.98%(两台拼播)。
《人民的名义》观众画像,pc端以男性观众为主,高学历特征突出。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则以女性观众为主。
在古装剧中,偶像化元素突出,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成为去年古装剧的收视冠军,位居第二第三的则是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和《楚乔传》。
在年代剧中,创新显得很不容易,很难出现象级作品,2017年只有《风筝》脱颖而出,收视率位居年代剧中的第一,其次则是《剃刀边缘》。
在当代剧中,《人民的名义》成为最大的黑马,收视率最高,《欢乐颂二》和《我的前半生》则位居第二和第三。
强势平台垄断新剧
从观众喜爱的剧来看,“50后”到“80后”爱看的剧重叠率高,基本都类似,只有个别不同,头部剧都广受欢迎。但是,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爱看的剧,则与其它年龄层不同。
此外,首轮新剧继续被强势平台垄断,在2017年,新剧播出的平台集中化,垄断程度加深,强势平台拿走了整个电视剧市场70%的新剧。
tvbbclub
新 青 年 剧 乐 部
让我们一起追好看的剧
南都娱乐官方发布
电视综艺资讯平台
微信公众号ID : tvbbclub
企鹅号:新青年剧乐部
头条号:新青年剧乐部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河西区电视剧爱好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