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大事记之明朝

2023-05-10 14:56:27


明  

(1368~1644年)  

  洪武元年(1368年)  

  明将廖永忠、朱亮祖等率部由福建乘船攻入潮州。潮、梅二州归顺明朝。  

  洪武二年(1369年)  

  撤销循州。长乐、兴宁改属惠州府。  

  撤销梅州,恢复程乡县。改潮州路为潮州府,潮州府统辖海阳、潮阳、揭阳、程乡4个县。  

  兴宁知县周仕贵把县治从洪塘坪迁至今兴城镇,筑土垣200丈,围公署、仓库于城垣内,并置兴宁驿。全县设县前、苏塘、小洋、莲塘、南木、留田、径心等7个铺。  

  洪武三年(1370年)  

  兴宁知县奉命建“社稷坛”、“山川坛”、“邑历坛”,继又建坊表5座即“探花坊”、“兴贤坊”、“近仙坊”、“阜方坊”、“升俊坊”。  

  洪武四年(1371年)  

  兴宁县丞刘昭辅,奉朝廷设科取士诏令,始建庙学,重建学宫于县治东南。同年改阴阳学(元以后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)为医学,地址设在今兴城中山西路。  

  在兴宁县城北100里处(今罗浮镇),建十三都巡检司,委派巡检一名,设弓兵20名,以维持兴宁北境治安。  

  洪武十四年(1381年)  

  兴宁知县张助,在城南始建养济院,收养穷苦老弱病残百姓,年拨经费白银52.67两。  

  程乡县吏陈伏,,以陈伏为内应,攻陷程乡县城。南雄侯赵庸闻报,以潮州卫指挥崔某统兵征讨,毙饶隆海等150人,其余降。  

  洪武十八年(1385年)  

  程乡邑人叶文保,捐资建筑城西砖砌城墙。为程乡用砖砌城墙之始。  

  洪武二十年(1387年)  

  江西安远人周三,起兵进犯程乡,都指挥吴某统率兵马驻于县境。县官派叶文保、肖子名率领民兵协助征讨。在此年间,周三还率兵进犯兴宁。兴宁民众四处逃散,县治仅存20余户,田园荒芜,以至县不成县,并附于长乐,由长乐知县习韶兼管县事。  

  兴宁、长乐并县,兴宁驿迁于长乐城南,在县城南另设县前铺。  

  长乐知县陈坚始筑城墙,经历150年。建成城墙长59丈。  

  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  

  长乐丈量军民田亩,造田亩册,全县田塘40455.6亩。造户口册,全县868户,3202丁。定税额:秋粮米1307.45石,夏税麦0.47石。  

  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  

  兴宁开设军屯五处,即大龙田屯、甘塘屯、龙婆屯、吉昌屯等,各屯所占田50顷左右(古每顷约今100亩),作军士垦耕。  

  建文四年(1402年)  

  程乡县令郑懋中设学校,亲自授课。并建忠孝祠于曾井之旁,撰写碑文记述。  

  永乐二十一年(1423年)  

  明御史廖睿,字文聪(程乡莆心村人),归里刨筑新庵塘(今称新塘),周围长1150米,作堤修圳,分灌莆心、杨古状、白土三乡农田共35顷又25亩。  

  正统五年(1440年)  

  兴宁知县朱盈德始建布政司行署于县前大街,并改建洪武年间所建儒学馆舍。  

  正统十四年(1449年)  

  上杭人范大满,乘邓茂七声势,劫掠石窟(今蕉岭)、松源等都。后为潮州通判蒋敬(兴宁人)统率军民讨平。  

  天顺五年(1461年)  

  9月,兴宁人罗刘宁聚众千余起事,先破兴宁城,官署民居全遭焚毁,又续攻长乐、程乡。后被按察司副使陈廉招安。  

  天顺八年(1464年)  

  罗刘宁余党杨辉、曾玉等聚众于兴城北宝龙、梅西石坑等地起事,。  

  成化三年(1467年)  

  兴宁知县秦宏,奏准重建县城,改土垣为砖墙,经两年建成,城高1.35丈。长626丈,环城挖壕深O.7丈,宽2丈,跨河架桥,辟四门:东郭、西郭、南郭、北郭。  

  同年,程乡县为筹集驻军军饷,设置屯田于石扇、南口、梅塘三处。  

  成化五年(1469年)  

  长乐知县黄瑜,把儒学馆舍迁至紫金山下,建成长乐学宫,是当时建筑结构、工艺美术、规模工程都堪称一流的学府之一。  

  成化十三年(1477年)  

  析海阳之元歌、宣化、信宁、秋溪、隆眼城、苏湾、滦州、清远等八都之地,置饶平县。大埔县地划归饶平县。  

  成化十六年(1480年)  

  兴宁知县侯爵主修《兴宁县志》(该志佚),邑举人王琏作序。是为《兴宁县志》有刊本之始。  

  成化十七年(1481年)  

  程乡县令刘彬分设东、西、南三间社学于城外。东社学在攀挂坊东桥之左,西社学在城西门外街右,南社学在城西南二里上坎头。  

  成化十八年(1482年)  

  兴宁县令侯爵与余魁改兴宁至程乡驿道,因山深林密,改由东路、南路设铺,随地易名,共筑刁坊、官陂、大水坑、水口、小峰等5铺。  

  弘治元年(1488年)  

  长乐县水寨至油田的灌溉工程——周瑄圳凿成,灌田3000余亩。  

  弘治二年(1489年)  

  程乡县令刘彬设北社学于城东周溪,名濂溪书院。学者陈白沙(陈献章)曾作诗及社学记,言及此事。  

  弘治八年(1495年)  

  9月,程乡大水,崩毁城墙170余丈。后为通判郭伟所修复。  

  弘治九年(1496年)  

  2月,长乐始设关隘。  

  弘治十一年(1498年)  

  程乡县令陆银开始办团练。  

  弘治十六年(1503)  

  兴宁县流瑶首领彭锦、刘文玉、练成才等聚众在大望山、大信、上下畲、宝龙等地,朝廷统调官兵进剿。  

  正德三年(1508年)  

  程乡县松口官坪人余璘,捐资创筑陂头(水坝),凿山通水灌田1336亩。  

  正德七年(1512年)  

  秋,农民首领张番坛在兴宁县北大望山聚众数千人反对官府,先后攻陷福建宁化、江西石城等县,朝廷命御史周南、。  

  正德八年(1513年)  

,筑寨于滦洲都(今大埔茶阳)神泉社茶山之麓,,转战漳州、泉州、潮州等地。  

  正德九年(1514年)  

  程乡县令张戬发起开凿百花洲东新溪,以导城南水势,该工程费时五年。  

  正德十年(1515年)  

  冬,。。  

  同年,兴宁重建城内老街关帝庙。  

  正德十一年(1516年)  

  兴宁知县祝枝山主修《兴宁县志》4卷刊刻,这是现存《兴宁县志》中最早的一部。  

  嘉靖元年(1522年)  

  岭东兵备佥事施儒,驻守长乐,将乌陂河改道,原向南流经塔冈入长乐河,改向西流与新河合并,在社岭汇入长乐河。  

  长乐知县吴希澄,主持建县前学(社学之始)。  

  长乐分金鱼、丫髻两乡为兴乐都,后划归龙川县。  

  福建上杭人江小、范四等,纠合江西安远、广东程乡梁八尺、黄万山、,劫掠漳、泉二州,遭官兵追迫,败退程乡等县。后为总督张顶、镇守大监韩庆、,俘获斩首500余人。梁八尺等复聚惠阳、潮阳一带。,遂平。  

  兴宁县令应鹏种,倡建兴城西门浮桥,用铁缆4根连结木船24艘,上铺木板。十七年(1538),知县方述筹白银5000两,改浮桥为石桥。二十九年,桥被洪水冲毁。知县黄国奎募资复造浮桥。  

  嘉靖五年(1526年)  

  析饶平县的

  嘉靖七年(1528年)  

  程乡在东门外设教场(即今梅州人民体育场)。  

  嘉靖八年(1529年)  

  夏,大埔旱灾大饥,米价大涨,山无遗蕨,民采竹实(竹米,又叫竹花)充饥,盗贼四起。  

  同年,兴宁于城北二里处建东岳宫。  

  嘉靖十二年(1533年)  

  兴宁知县施干于西门濠塘左边建维城社学。  

  嘉靖十六年(1537年)  

  程乡大水,冲毁南城墙40多米,知县林潭、载光相继修复。  

  嘉靖十九年(1540年)  

  5月,大埔蝗灾,大面积早稻绝收。  

  嘉靖二十年(1541年)  

  程乡县令陈应奎,学谕赖存业,编纂《程乡县志》7卷刊刻。时县境东西相距110.5公里,南北相距175公里。  

  嘉靖三十年(1551年)  

  兴宁知县黄国奎主修县志4卷,今存。邑人王天叙重建神光寺。  

  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  

  大埔十一月初一夜地震。  

  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  

  大埔知县吴思立,首次编纂《大埔县志》9卷刊刻。  

  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  

  程乡人蔡春魁率众进击石窟(今蕉岭)、松源、龟浆等地。。  

  同年,长乐知县李德用,捐薪俸创建华城董源桥,这是梅州第一座石拱桥。  

  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  

  大埔县双溪木窖人陈村、,势力达福建漳州。湖寮生员蓝田学、吴舆言、邹如晋等与之谈判,遂解散。,。  

  是年,程乡县边远的豪居都、仁居林子营设立通判府馆并筑土城。协助闽、粤、赣三省的州府官员督运粮草,缉捕人犯等。  

  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  

  兴宁知县陈其箴修葺城垣,加建重门,东西两门更名为:朝阳门、观澜门。

  长乐与海丰交界处的逃军坑发现银矿,民采,官禁。,占据琴江都,震动邻县。  

、揭阳、饶平等地,并由大黄坑(今高陂镇黄坑村)抵双坑,在双坑驻扎4天,殃及湖寮河头等地,大埔县令马俶芳率兵并调沪坑关相、木窖陈村壮丁,在河头左右夹击,。8月,、莒村、双坑、枫朗等地,到处虏掠,至11月始被击退。  

  是年,大埔的郑八、肖晚、罗袍、赖赐等在大埔、,公推郑八为王。各地纷纷响应。,投奔郑八。同年,郑八死后,众推张琏为王、继推为帝,称“飞龙人主”。旋即在饶埔边境的“柏嵩关”筑营寨,造宫殿,建立“飞龙国”,改年号为“造历”,嘉靖四十一年(1562)被平定。  

  嘉靖四十年(1561年)  

  5月,福建武平籍炼铁工人梁宁与程乡陈绍禄、林朝曦等,聚众六七千人,进击浙江的温州、庆源、龙泉及江西的虔州等地,大败官兵,杀江西副使汪一中。饶平的张琏与程乡的林朝曦,大埔的肖晚、罗袍等,在闽、粤、赣边界召集各县民众,,宣布扩展势力范围,分兵出击,除进击程乡、兴宁、龙川等县外,还攻打闽、赣部分州县,声势浩大,震动南方三省。  

  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  

,。  

  5月,析程乡豪居与江西安远、福建武平部分地方凑建平远县(因其界于武平、安远之间故名),在豪居都林子营设立县治,废除通判府馆,属赣州府,首任知县王化。  

  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  

  5月,梁道辉与温鉴在平远东石、石窟聚众3000余人反朝廷官兵,知县王化统乡兵追杀至坛岭,义军经程乡松源,转战赣、闽的宁化、瑞金。赣、闽两省官兵协进围剿,400多义军官兵被杀,道辉、温鉴负伤还乡后,又为王化诱杀。  

  同年,平远知县王化建大成殿孔庙。崇祯年间重修,清初毁于兵燹。顺治十二年(1655)重建,大成殿居中,左为名宦祠,右为乡贤祠。  

  大埔筑三河城(今三河镇汇城)。  

  长乐佥事施儒,重建禅定寺上殿,它是五华县最大的一间寺庙。  

  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  

  两年前置平远县时从福建之武平、上杭和江西之安远所割入之地区,分别归还福建、江西所辖。平远县除程乡县原析之豪居都(后改义田都)、石窟一图、二图及兴宁县之大信一里外,增析程乡之义化、长田、石窟三都。此时,平远县由隶属江西赣州改隶广东潮州。  

  平远田坑人梁国相、张海等,聚众700余人,于梅子畲东坑发难,。  

  3月,平远、程乡两县强风暴雨,雷电交加,水涨山崩,早稻受灾。  

  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  

  大埔大雨,溪水暴涨,平地水深丈许,县城东西门城垣皆冲毁,比嘉靖三十五年(1556)大水还高出一尺许,县城被淹浸数日,洪水始退。  

  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  

  2月,平远、程乡等县雷电交作,疾风中下冰雹,雹大如斗、如瓮,房屋多被破坏,人触之则死,物触之则毁。  

  3月,廖宗学、李大亮率众袭击并攻陷程乡县城,县令赖若愚被虏。,廖宗学被杀,从众始散。知县赖若愚被削职。  

  同年,兴宁春季至秋季,一直不雨,瘟疫流行。  

  嘉靖年间(1522~1566年)  

  建寺之风甚盛,兴宁县共建大型佛寺道观16座。  

  隆庆三年(1569年)  

  长乐县琴一图、琴二图(今中坝、龙窝等地)划归永安县(今紫金)。长乐全县划为2厢、3都、10图、37乡。  

  兴宁邑人李松峰等反官府,总兵俞大猷设计招抚。嗣后,苏继杞、杨子亮、黄恒等又聚众起事,破各厢围寨,后内部互相攻伐,不成气候。  

  6月,韩蒲都(今梅西)杨子亮、刘汉钢等再次起事,转战程乡、平远、兴宁。在兴宁大帽山与官军激战,伤亡惨重,杨子亮、曾魁先后被俘,余部退至铜鼓嶂被官军围困饿死。  

  隆庆五年(1571年)  

  3月,大埔随雨下雹,大水、巨电击坏房屋,击死禽畜,平地水涨盈尺,灾区百姓多离居散住。  

  5月,平远大水,江河暴涨,田畴崩陷受淹者多,秋禾无收。  

  万历六年(1578年)  

  平远知县刘永祚首次编纂《平远县志》刊刻。  

  万历八年(1580年)  

  兴宁知县孙梦龙奉朝廷令,在全县清丈土地,清出大量隐瞒的土地,使纳税田从隆庆六年的21.83万亩,增至37.8l万亩。  

  万历九年(1581年)  

  平远实行“一条鞭法”,将田赋、徭役和杂税合并在田亩上,由实物税改为货币税。程乡奉诏清丈田地山塘,清丈结果,全县有田地山塘42.23万亩。  

  万历十一年(1583年)  

  平远县令廖汝柏倡议疏凿自县城东门至差干圩20多里之河道。从此县城可通船至差干、武平下坝、潮州等地。  

  万历十四年(1586年)  

  兴宁知县石承芳,设罗岗营,募乡兵300名,把总1名。每月初一、十五在营团练,其余时间从事农业。  

  万历十九年(1591年)  

  4~5月,大埔发生蝗害,禾苗被食殆尽。  

  万历二十年(1592年)  

  春,程乡、平远、长乐等县地震,有声如雷,墙壁震动,历两小时乃止。  

  万历二十三年(1595年)  

  长乐大旱,从正月至八月。小雨后复旱至翌年二月,禾多晒死,米价飞涨,农民采蕨充饥,饿死者不计其数。  

  陈忭修《长乐县志》5卷。佚。  

  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  

  长乐地震。  

  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  

  春,大埔地震,县城崩圮,次年再次发生地震。  

  万历三十年(1602年)  

  兴宁知县史懋文重建尊经阁,广置经籍藏于阁内。三十三年史懋文偕博士  

  王学渊、连瓒等人,专程到江西临川谒见明文学家汤显祖。汤显祖答应史懋文的请求,撰写了《惠州府兴宁县重建尊经阁碑记》,全文长达1250字。  

  万历三十一年(1603)  

  4月,大埔大水,大宁受害尤甚。  

  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  

  长乐知县毛元恩,主修《长乐县志》。已佚。  

  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  

  程乡人李士淳,号二何,参加广东乡试中解元。明崇祯元年(1628)李参加会试获会魁,崇祯十一年(1633)平台召对称旨,钦取第~,授翰林院编修。  

  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  

  长乐地震。  

  万历四十年(1612年)  

  在长乐城东南3公里处重建雄狮山塔,于万历四十五年建成。塔高9层35.5米,塔呈八角形,是长乐八景之一。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 

  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   

  长乐饥荒,谷价昂贵,民多饿死,知县徐鹏程施粥赈济。  

  同年,兴宁饥荒,附城不少贫民白昼破仓夺粮。,死伤数人。  

  5月,大埔山洪暴发,大水冲毁民居。  

  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  

  大埔二月地震,五月大水,六月再次地震。  

  天启元年(1621年)  

  2月,长乐水灾7天,浸坏屋宇、田园无数,知县潘藻开仓平粜赈济。  

  春,大埔大雨带雹。4月,大水,县城、城外居民漂失者半,东北部城基崩陷。  

  天启六年(1626年)  

  长乐多处山谷发现锡矿,锡平、龙窝、中湖、柏洋农民多去开采。  

  崇祯元年(1628年)  

  苏峻、韩元、龚义、钟岳、汤庆等人聚众大密起事(地方史称为“五总之变”),并汇合另一组起事人刘勾鼻、钟掣天等攻破石窟镇(今蕉岭),声势颇大,后受招抚,封为把总。不数月苏峻等复反,攻江西会昌、定南等县,粤、赣、闽三省震动。四月,刘勾鼻等攻程乡,苏峻、龚义等攻平远,聚众于城下,,并杀其内应杜成文等。后再次派曾绍宗等计议招降苏峻等事宜。黎大总、刘勾鼻、钟掣天、张雄天等不受招抚。次月,虔州(今江西赣州)巡抚洪瞻祖,要苏峻等归顺朝廷,将功赎罪。时值刘勾鼻等又攻程乡及会昌、定南等县,声震三省边区。金一鳌利用苏峻等率兵出击之机,活捉黎大总、钟掣天等人。杀为首者3名,斩从众120名,招抚94名。苏、刘表示接受归顺。  

  崇祯二年(1629年)  

  苏峻等人复起,与陈腊黎、花腰蜂等再次攻武平、上杭等县。副使谢琏率兵驻于程乡县督捕,攻下石窟寨,斩数百。员子山、梅子畲40多寨余众被斩杀殆尽。谢琏又密谕金一鳌于2月15日约“五总”入县参见,遭廊下伏兵缚而杀之。。  

  程乡松口建筑“松口塔”竣工,后改称“元魁塔”。八角九层。高42米。为明末翰林李二河倡建,从万历四十七年(1619)动工,历时十年告竣。  

  崇祯三年(1630年)  

  平远县内发生瘟疫。  

  同年,大埔大旱,溪河浅涸成陆地。  

  崇祯四年(1631年)  

  2月初,平远义军首领钟凌秀、钟复秀,率千余人攻占武平的高梧,11日经武平中保攻永平寨,击败官兵2000多人,擒斩守备吴奇勋、把总罗器所、百户王国辉、千户祝禧等200多人。3月,平远、武平、,再次打败各县官兵的联合“围剿”,擒斩千总林应龙、指挥黄应官等百余人。  

  7月,大埔大旱,三河坝河水浅可徒涉。  

  同年,长乐饥荒,谷贵至每石银1.5两。  

  崇祯二至五年间(1629~1632年)  

  程乡连年灾荒严重,官府加租逼税,激起民变。安远、兴宁、长乐等县农民纷纷起事,与官兵交战,义军死伤惨重,首领陈文、王观松、赖大总等均战死。  

  崇祯六年(1633年)  

  析平远、程乡部分地域置镇平县(今蕉岭县)。其范围包括平远之东半部分(沿石窟河铁山嶂以东的石窟一图、二图)和程乡松源之第二图、龟浆都之第二图辖地。县城定于桂岭之阳的怀仁里(今蕉城),下设12个乡、4个圩(建县初程乡的白渡及平远的泗水也属镇平县)。时,镇平县隶属潮州府。  

  同年8月,由平远县令兼镇平县事沈惟耀主持兴筑镇平县县署和文庙、明伦堂。县署建于桂岭南麓的徐氏宗祠及贡生徐徽宅的旧址上。  

  崇祯九年(1636年)  

  筑成镇平县城池,周长800丈,城高1.9丈,厚1.5丈。  

  同年,大埔县张燮任,梁廷表修纂《大埔县志》。  

  崇祯十年(1637年)  

  镇平知县胡会宾改建县署于旧署之左,整理城社,置学富,增学田、社仓,办义学。并撰《镇平县志》。  

  兴宁知县刘熙祚主修县志6卷,今存。  

  兴宁全县春大旱,夏大水。  

  夏,长乐暴雨,琴江水涨至河口倒流入五华河,淹毁屋宇无数。  

  6月,镇平霪雨,大水冲镇平县城,城塌150多丈,庄稼受淹。  

  崇祯十一年(1638年)  

  正月,程乡地震,有声自南至北,屋宇墙壁皆震动。  

  长乐知县黄景明主修《长乐县志》。版本今佚。  

  崇祯十三年(1640年)  

  平远知县王聘臣,重修平远县旧城,城围528丈,东西南三面临溪,北依山,故新城无城池。  

  崇祯十五年(1642年)  

  2月28日,长乐城内失火,自关帝庙侧起火,延及城外新河桥土围下,烧毁千余家房舍。 
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河西区电视剧爱好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