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四、他是一个亲民爱国的好官(3)

2023-05-10 14:56:27

《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左宗棠》

十四、他是一个亲民爱国的好官(3)


  在新疆,于哈密兴修水渠两道,一道在天山下的黑溪阪,引水至黄萝岗东北之大泉;一道在天山下拔木登引水,经大泉,至黄萝岗东北小杨下,长六十余里,宽约八丈,深约十丈余。

  巴里坤,兴修大泉东渠一道,在城东南三十五里,由导源南山雪水之东沟渠分支,长二十里。

  古城,兴修官民各渠。

  乌鲁木齐,兴修永丰、太平各渠,永丰东渠在城西南九十里,导源城南大西沟之西三道口,长三十里。支渠二,永丰中渠长三十里,永丰西渠长六十里。太平渠在城南六十里,导源大西沟之西二道口,长八十里。支渠二,太平二渠长五十里,太平三渠长三十里。另开辟大地窝堡、小地窝堡、九家湾支渠三道。

  玛纳斯兴修大顺渠一道。

  吐鲁番兴修官民各渠,挖坎井一百八十五处。

  喀喇沙尔,兴修官渠十道,开辟上户新开渠一道,导源哈蟒沟河,长三十里。

  库车,兴修阿柯寺塘、塞巴里柯两渠,横贯隔壁六十里。阿柯寺塘渠在城南,从导源渭干河之新托依堡渠分支,长十里。

  库尔勒,兴修官民渠各一道。

  库尔楚,兴修河道四十里归渠。

  南疆西四城,当时南北两河泛滥成灾,分别堵筑挑浚,使其重归故道,又修复临河各渠,并新开支渠。北河开凿大连、小连、萼拉合齐和老南四渠,共长一百六十里。龙口桥以上,修英阿瓦提渠长八十里,支渠二,咯拉东渠长五里,小英阿瓦提渠长六十里。修素巴特渠导乌兰乌苏河,长一百二十里,支渠为格密丧,长五里。

  从新疆前线进京之后,他又让自己的亲军2000余人到涿州永济桥动工分段疏浚桑干河,左宗棠冒暑亲自前往工地视察。《涿县志》记载这一工程时说:“宗棠由西夏凯旋,尝驻兵县北永济桥东,后令兵士挖河,与民秋毫无犯。”永济桥浚河筑堤完工之后,又分别让这些部属修治芦沟桥下的永定河,以及永定河上游的水利工程。永定河下游工程分为十段,通长6100余丈,土方46万。而永定河上游工程,则在五处地峡中修建石坝五座,总长一千数百丈。

  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之后,同样秉承“治吴诸策,治水为要”的宗旨,大兴水利,“与运司、各道、府、县遍考水务利弊,立即督率官弁兵民,切实办理。江北事毕,始出巡江苏,如法行之,浚其支,导其干,水始大治。”王德榜开成了六合境内滁河下游二十多里的别支,炸开了其中最艰难的朱家山二十多丈的石脊;在江南整治句容赤山湖到南京秦淮河间二十多里的水道。光绪八年(1882年),皖、豫上游河水暴涨,下游却依赖水利工程没有成灾,圩田收成反而倍增。光绪九年(1883年)冬,他的左眼已经失明,但依然关注江淮的水利工程,认为“江南时务有关于国计民生者,惟引淮水仍归云梯关入海一着,足以截断众流,捍卫淮扬数州县亿万生灵,且可化灾区为腴壌,而于江南盐、漕诸政及各省荒政均大有裨益。”第二年春,又带病到清江察看地势,准备施工。

  当时的陕甘,百姓不习惯种棉花,日常所需的棉花和布匹都要从湖北和四川贩运而致,由于陕甘不像南方可以水运,所以这类商品价格高昂,百姓生活常受困扰,以致“民苦无衣甚于无食,老弱妇女多不蔽体”。

  另一方面,则是种植罂粟的情况相当普遍,这种结果使吸食者体质大大下降,也造成种种其他问题。左宗棠是林则徐的粉丝,当然也力主禁烟。左宗棠曾经亲自编写了四字韵文的告示,宣传禁烟,要求各地遇见擅自种烟的一律拔除,并对违禁者杖责枷号,对于暗中包庇的官员,则严加惩处。除了铲除陕甘本地的罂粟,还禁止从川黔等地贩运,查出后一律焚毁。在中俄贸易谈判中,左宗棠就主张将不准俄商贩运烟土入境明文列入条约。另外就是劝烟民戒除烟瘾,向他们介绍各种戒烟药方,并鼓励官绅士民捐资合药,赠送给烟民,救治人数较多者,按照捐赈章程请奖。至于官吏吸烟,一旦被加上“嗜好甚深”或“颇有嗜好”的考语,往往会被参劾革职。

  为了使百姓在不种罂粟之后找到合适的替代作物,不致减少收入,左宗棠大力提倡种棉,他亲自编写了《棉书》和《种棉十要》,自费印刷之后,发给各地百姓,详细介绍种棉的方法,其中《棉书》内容包括选种、布种、分苗、灌耘、采实、拣晒、收子、轧核、弹花、擦花、纺线、挽经、布浆、上机、打油等,共十五项。这项工作从同治八年开始,左宗棠后来从兰州前往肃州,途经河西地区时,看到沿途已有棉田,询问当地百姓,回答收入不比种罂粟差,他听后非常高兴。甘肃的棉花,以前从南方贩运,每斤需要七八百文,后来市价只有四百文左右。

  左宗棠在家自号湘上农人,对区田、代田等耕作方法颇有研究,尤其是区田。在陕甘时,他也积极推广,甚至亲自示范。他发现有的地方灌溉条件很好,但粮食产量很低,便反复试种南方的水稻,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。为了帮助百姓增加收入,他还努力推广蚕桑,甚至从浙江招募了六十名这方面的好手,带着桑树的种苗前往新疆,希望发展那里的丝绸业。他还发现当地百姓的砂田技术,效果良好,便号召推广,曾经有一份民国年间的农学刊物这样记载:“左公宗棠平定西北,,贷出协饷库银,令民旱地铺砂,改良土地。由是各地流行,成为甘肃特有之砂田。盛行于皋兰、景泰、永靖、永登、洮砂、靖远等县。利用荒滩僻壤,铺砂耕种,化不毛之地为良田。民国相革,砂地衰老,且又天灾人祸,政繁赋重,贫农逃迁死亡,人口大为减少。至今高、景交界,百里无人烟。当地农民憧憬当年左公之丰功,常有殷丘故墟之叹。”

  左宗棠在陕甘时,经过长期战乱,大量适龄儿童无书可读,面对当地尤其是甘肃文化落后、人才缺乏的情况深为忧虑,认为这一地区“若读书人日渐减少,势不尽沦为戎狄不止也。”从而提出“关陇要事,读书为急”的意见,大力兴办教育。

  甘肃兰山书院是当地最高学府,他在该院学生给他的信上亲笔批示:“览呈诸生之禀,文理尚可,殊为欣然。本爵大臣四十年前一贫士耳,然颇好读书,日有粗粝两盂,夜有油灯一盏,即思无负此光景。今年垂耳顺,一知半解,都从此时得来;筋骨体肤,都从此时练就。边方无奇书可借,惟就《四书》《五经》及传注,昼夕潜心咀嚼,便一生受用不尽。诸生勉旃!”这座书院每年膏火两千多两,由左宗棠捐助或在公款项下酌拨。进军新疆期间,左宗棠在肃州时,也经常到酒泉书院跟师生探讨学问,并捐助膏火。

  尽管当时大战甫毕,百业萧条,但经过左宗棠的大力提倡,仅甘宁青新兴办的义塾就多达300多处,其中有回民义学57处。

  由于这些地区的书籍以前都从南方贩运,兵燹以来,没有了来源,并且由于当地的书籍大多为民间俗本,错误很多。随着大量义塾和书院的兴办,急需教材,左宗棠便自行刊发,并以精刻的高质量的书籍作为学生用书。

  左宗棠为西北刻书,最早在汉口的崇文书局,后来在西安关中书院,除了刻印学校用书以外,还有一些是传播农业技术的书,如《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》、《棉书》、《种棉十要》、《广行山蚕檄》等等,所需费用都由左宗棠自己承担,没有使用公款,这些书籍的发行,也全部是免费赠送,而不是有偿销售。

  左宗棠在西北修筑道路,也曾下过很大的功夫,从最东端的潼关开始,修了一条西行大道,大道进入新疆之后,又分为两路,向南直到喀什,向北直到精河,全长数千里,最宽的地方有三十丈。在筑路的同时,还修筑了大量土石桥梁,仅在平凉、会宁八县境内,就有桥梁79座:泾州境内大小木石桥九座,平凉境内大小木石桥二十九座,固原境内木石桥十座,会宁境内大小砖石土木桥十九座,安定境内木石桥八座,金县境内木石桥三座,皋兰境内木桥一座,平番境内石桥一座,等等。安定宋家沟,乾隆时期的巩昌知府王廷瓒倡议修桥一座,后人称为“王公桥”。这座桥每遇山洪便坍塌了,反反复复,重修过许多次,也在此期间彻底改建,以砖石为拱,由左宗棠提名“永定”,此后四十多年安然无恙,当地人称为“神桥”。

  这条从陕西一直到新疆的大道,朝廷没有拨付一两工程款,百姓没有缴纳一文买路钱,但它的的确确在战争条件下诞生,又在此后长期为百姓服务,大大改善了西北地区的交通条件。

  在筑路的同时,还在道路两旁种上了树木,从潼关到新疆,绵延数千里。除了在道路两旁种树,左宗棠还大力提倡部队进行绿化活动,仅有记载可考的,在会宁境内栽活两万一千多株,安定境内十万六千多株,皋兰境内四千五百多株,环县境内一万八千多株,安化及镇原境内一万两千多株,狄道境内一万三千多株,平番境内七万八千多株,大通境内四万五千多株,等等。当然,这些记载并不完全。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河西区电视剧爱好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