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逆之则伤心,秋为痎疟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”这是整个夏季的养生大原则。
我们经常说春天要养生,春天是生发的季节,要慢慢培养生发之气;到了夏天,这种生发之气就变成热烈的生长的状态。所以,夏天要养长。
心与夏气相通应,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,功能最强。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。“心为火脏,烛照万物”。入夏后,天气逐渐炎热,人容易心气浮动,睡不安,吃不好,加上全身的水液代谢、汗液的调节等,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。
西医认为,人的心脏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脏器,推动血液流动,将氧和营养物质送到全身以供生理所用。而中医所说的“心”不是心脏这么简单。中医认为“心为一身之主,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,故为君主”,也就是说,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,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。中医所说的“心”,除了心脏外,还包括心理因素。因此,夏季养生莫若养性,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,避免心火内生,这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,所谓“心静自然凉”。
立夏后,昼长夜短更为明显,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,应重视“静养”,做到戒怒戒躁,切忌大喜大怒。
淡饮食
随着空气中湿度加大,人体也容易感觉沉重、困倦,这是因为湿为阴邪,性质黏腻、秽浊,容易阻遏气机,从而影响体内气的运行,因此,预防湿邪致病也是此时节养生的重点工作。
在饮食方面应以低脂、低盐、清淡为主,白天宜食葱姜少许,以养阳气。选择一些健脾祛湿、生津养肝的食物,如蜂蜜、山药、薏米、芡实,可以益气养阴,健脾除湿。
给大家介绍两个应季汤:
● 益气养心粥
太子参30克,山药30克,莲子(莲心)30克,粳米200克。
洗净后同放入锅内,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,温热服食。有健脾益气,养阴清心的功效。
● 麦冬芦根汤
鲜芦根30克 (或干品用15克)、麦冬15克,放入杯中,倒入沸水,加盖焖10分钟即可饮用,也可一同煎水服用。
对于夏季汗多、头晕、咽干、烦闷、便秘等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。
慎起居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。”立夏以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,应晚睡早起,以顺应阴阳变化。当然,晚睡也不应超过11点。同时,立夏后人们应养成午睡的习惯。有研究表明,午睡可以预防心脏病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脏类疾病的发生。
慢运动
立夏以后气温渐升,易出汗,汗为心之液,若此时再剧烈运动,容易造成机体缺水,所以最好选择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等慢节奏的有氧运动,并在运动后适当饮温水,补充体液。
调情志
立夏时节天气渐热,“暑易伤心”,高温天气易使人“心躁”。因此,应戒怒戒躁,保持神清气和、心情舒畅,避免伤心、伤身、伤神。此时节,老年人要注意避免气血淤积,预防心脏病发作。
读书,听古典音乐,打坐,画画,写字……这些需要我们凝神静气去做的事情,都可以让一颗躁乱的心安静下来,使阳气归于本位,中医把这个过程叫做“调神”。
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唐·韦应物
改序念芳辰,烦襟倦日永。
夏木已成阴,公门昼恒静。
长风始飘阁,叠云才吐岭。
坐想离居人,还当惜徂景。
山亭夏日 唐·高骈
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。
水精帘动微风起,满架蔷薇一院香。
早夏游平泉回 唐·白居易
夏早日初长,南风草木香。
肩舆颇平稳,涧路甚清凉。
紫蕨行看采,青梅旋摘尝。
疗饥兼解渴,一盏冷云浆。
初夏即事 宋·杨万里
莲叶头巾道样裁,仙桃扇子午时回。
扑蝇堕地犹能施,闭合生尘底处来。
初夏睡起 宋 · 杨万里
梅子流酸软齿牙,芭蕉分绿上窗纱。
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。
幽居初夏 宋 · 陆游
湖山胜处放翁家,槐树阴中野径斜。
水满有时观下鹭,草深无处不鸣蛙。
箨龙己过头番笋,木笔犹开第一花。
叹息老来交旧尽,睡来谁共午瓯茶。
立夏 宋· 陆游
赤帜插城扉,东君整驾归。
泥新巢燕闹,花尽蜜蜂稀。
槐柳阴初密,帘栊暑尚微。
日斜汤沐罢,熟练试单衣。
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这 宋·司马光
留春春不住,昨夜的然归。
欢趣何妨少,闲游勿怪稀。
林莺欣有吒,丛蝶怅无依。
窗下忘怀客,高眠正掩扉。
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宋·文天祥
归来泉石国,日月共溪翁。
夏气重渊底,春光万象中。
穷吟到云黑,淡饮胜裙红。
一阵弦声好,人间解愠风。
初夏即事 宋·王安石
石梁茅屋有弯碕,流水溅溅度两陂。
晴日暖风生麦气,绿阴幽草胜花时。
编辑 / 绿袖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天津河西区电视剧爱好组